Shane Xu's Home

Life is too short for so much sorrow.

The Shape of Voice

看完《你的名字》的时候,我就一直想写一篇影评。然而,却发现感触并不是那么深。记得那段时间,突然就冒出了一堆星海诚的粉丝来。然而,我真想问问那些,所谓的粉丝,“乃们知道《秒速五厘米》的副标题吗?乃们知道《秒速五厘米》中男主用的编程语言是什么吗?”在我心里,《你的名字》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。

也许是因为《你的名字》的关系,《声之形》也惨遭一些非宅圈人士的围观。比如下面的评论:

将原著压缩在两小时内,删减和转折都太硬,使得角色性格转变和行为动机摸不着头脑。校园霸凌逐渐变成抑郁症的自我救赎,这些个人更无法代表广义的群体,由此发展出的情感更是矫揉造作。很多角色都没存在下去的理由,况且人物画风毫无辨识度,只能通过发型和发色去辨识,好多人脸被X挡着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很厉害,开头说一句“将原著压缩在两小时内”,从侧面点出仿佛自己看过原著。然后不痛不痒地指出了,所有漫改轻改作品的通病“删减和转折都太硬”,这样的话语几乎是不会错的。然而这一句“很多角色都没存在下去的理由,况且人物画风毫无辨识度,只能通过发型和发色去辨识”,原形毕露,想必这位这几年就看过了,《你的名字》这部动画电影,于是之前的所谓原著的说辞,就不知从何谈起了。

也许我是为了寻找共鸣,才不知好歹地上豆瓣去看个影评。结果豆瓣上的分数,国内公映后,每况愈下。在此之前,我是绝对没有想到这片子会引起各方人士撕逼的。

自闭症少年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少女,并不存在的爱情。物化女性到极致。女主既要毫无缘由暗恋一个每天虐待自己的男生,还要被剥夺说话的权力,成为一个纯粹被赏玩、无法自我表达的存在。对于导演来说,没有自我,需要被男性拯救,还只会不停道歉的女性,也许就代表了“纯爱”吧。

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据说还有后半句,“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”。所以原本是“校园霸凌”和“救赎”和“理解”主题的故事,怎么就变成了“纯爱”。因为听障而性感中略带自卑的硝子,怎么就变成了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”了。日本人的情感本就十分细腻(我想说国人也是,请看一下《金粉世家》,读一读“巴金”,哪怕重温下朱自清的《背影》),硝子的不停道歉,有部分源于自己的自卑,乞求以道歉的方式,被他人接受。然而这却是植野不能接受的。也许上面的评者,一路走来强横惯了吧。又或者如大部分所谓的村上春树的粉丝,只读过《挪威的森林》和部分的《1Q84》吧。

不要因为影片搭《你的名字。》便车就去看,故事,视觉,配乐都差太多。内地上映版本故事都没讲清楚,对于整体剧情的理解会比较困难。前半段不管是校园霸凌,还是两人萌生感情的几场戏,都让人挺感动的,但是这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。

内地上映的版本只减掉了二十分钟。我实在是不明白何谓没有把故事讲清楚。既然都点出霸凌主题了,没有这二十分钟并没有对你理解故事造成什么障碍。其实不应该再此和《你的名字》做比较。然而顺着这个评论的话锋,我也只能主观的说我自己的感想。《你的名字》前期很期待,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,中期产生不耐烦的情绪。我甚至没有二刷的想法。《声之形》在国内上映前我已经看了DVD版了,然后上映后我还是去了影院二刷。视觉,京阿尼和壁纸狂魔完全是两个路子,不知道这位看了《轻音少女》剧场版之后会作何感想。配乐,抱歉《你的名字》的BGM包括ED我都没有深刻的印象,完全没有《秒速五厘米》中的感觉。然而,《声之形》却完全不一样。BGM在不同场景下的音效都有细微的差别,最后的ED《恋をしたのは》我整整循环了一下午。京阿尼不愧是做了《轻音少女》和《吹响吧!上低音号》的“音乐”公司。

十一的时候,趁着在高铁上的无聊时光,终于把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看完了。我看这片子主要还是为了ED《Hello Goodbye & Hello》,这首熊木杏里的歌,这首我在好多年前听过的歌,我当时不知道这是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的ED。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出:

还记得听一次听,是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预告片,一下子的一句Hello Goodbye & Hello ,心灵有被击到。

是啊,我竟然在这么多年之后才看到这部作品。

在最后让我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。《秒速五厘米》的副标题是“a chain of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”。《秒速五厘米》中男主用的编程语言是PHP,而在小说版中则是C++。《秒速五厘米》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私人性质的作品。我也曾如远野贵志一般,失恋辞去工作在雪中踟躇。

最后还是分享一个尕丶天堂的视频

Comments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